你有没有线上看到别人的内容有过一下的思考?
怎么才能做的视频?我的视频也原创怎么没有播放?
做过的视频播放量是巨大,但销售却无增长?
花了钱做视频,怎么没有效果?
............
对于视频这个信息载体,大家恐怕已经毫无陌生感了。20年前的网购,商品描述页面全是文字,有个小小的商品主图就已经是运营了。后来慢慢的开始有了更多图片,有了长图,有了动图,有了视频,有了很多个视频……20年前的业务交流,发的是文字信息,发的是word。后来慢慢地开始发起图片,ppt,视频会议,视频内容,很多个视频内容……如今,视频流量已经占据全球网络流量的81%。
视频归根结底是“信息”,是“我们”与“目标人群”的一次沟通。(这里咱不讨论电影等非营销性质的视频。当然,如果想用电影来营销,那咱们这的逻辑框架就同样适用)。
1. 目标人群画像(看对象)
这个概念我相信大家听过很多了,在此不再过多赘述。比较需要注意的是,目标人群是内容的沟通对象,有的情况下并不一定是决策者(尤其在决策旅程较长的情况下,很可能要面向不同的对象进行多次沟通)。
简单地说,人群画像将帮助我们了解沟通对象在工作、生活、精神、行为动机、痛点感知等方面的大致背景信息,以便我们进行画像映射(Persona Mapping),对不同画像的目标人群输出对应的内容。(可以通俗的理解为,见人说人话……)
通俗的比如:如果小明去相亲,并从介绍人那得知其相亲对象热爱旅行、喜欢艺术、不打游戏(画像出来了),那我不建议他在初次见面时过多的描述其在打拳皇游戏仅剩1人时如何用帅气的连招完胜对方3人成功反三翻盘的自豪故事。
2. 买方决策旅程(看阶段)
这是营销层面的关键步骤。视频类营销的大多数误区都源自对买方决策旅程的忽视。由于用户在决策旅程前行的过程中所关注的信息是不同的,如果我们输出的内容没有对应其关注点,将大幅削弱其说服力,难以将用户推进至旅程的下一节点。举个极简的例子,假设你在街上遇到某个新奇产品,可能会先问“这东西干嘛用的?”
当经历一系列沟通后,你想买了,可能又会问“你们公司靠不靠谱啊,有没有保修啊?”对方消除你的疑虑后,可能就成交了。大家也可以试着反过来感受下效果:你:“这东西干嘛用的?”对方:“我们公司5000号人呢!”……
因此,在视频/广告(包括其它类型的内容也一样)开始前,我们需要先规划清楚用户从认知到购买(或其它转化)的决策旅程,并根据实践情况来不断迭代。
一个典型的决策旅程大致分这3个步骤:认知(Awareness)——思考(Consideration)——决策(Decision)
3. 目标行为设定(看目标)
营销内容的输出毕竟需要成本和人力投入(尤其是的视频内容),大家不会只是毫无目的的“做着玩”。如我们前面所讲,我们的视频(包括其它内容),就是与用户的一次沟通。大家回想自己的每一个电话,每一个微信,要么是交流感情(这个我们下回也会讲到),要么是推进目标。
因此,我们输出的每个营销内容都应设立明确的行为目标,且通常都会设定为推进买方于决策旅程中前进一步。